当前,在信函通信模式几乎停滞的状态下,能够使用m88制作首日实寄封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集邮者。银行大量的对账单,基本上是机戳代替的商业信函和广告信函,不在集邮信函的讨论范畴之列。
那么,每一年发行的二十多套m88,集邮者如果要全部收集原地首日实寄封,凭借一己之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根本无法结交所有的邮友互寄。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网站预订,缴纳全年预订款近乎五倍到十倍的价格,由专业的网站和大户代为办理,他们有广阔的人脉和资源,能够做到。另外一种,就是自己采取“逆原地”的办法,在新邮发行首日,找到相关原地邮局,倒寄再回退的办法收集,比较便宜,也是目前广大集邮者普遍采用的办法。
如2017年外国音乐家,不少集邮者就将整版m88寄往波兰、德国、匈牙利,采取“退回”的办法收藏,国内各地的m88也是如此的照猫画虎操作,将不少m88通过寻找相关地或者原地邮局,“逆原地”退回的办法寄出,再回收。
问题是,不管国内还是国际,“逆原地”的风险太高,付出的代价很大,很多时候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不仅无法回收,还要冒着时间和票封全部丢失的巨额经济损失的风险。笔者每年因为丢失、毁损、被代签的国际、国内挂号信函,经济损失都在数百元之多。
当前“逆原地”首日实寄封收集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因为采取“虚拟”收件人的模式,理论上信函是经过三个月后是要被退回寄件人的。实际上却是,个别逆原地的邮局不配合,将信函“故意”签收,采取代签模式,以此来“惩罚”在他们看来,是给自己工作添乱的集邮者,让你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再无缘无故的采取“虚拟”收件人的办法来获取“逆原地”的首日实寄封。这类邮局的办法不可谓不好,就是多多少少有点不地道。
还有的“逆原地”邮局见多识广,发现集邮者制作的邮品后,当时退回到了集邮者所在的投递局,所在的投递局以时间未到为借口,再次“强行”退回“逆原地”邮局,硬生生的等待三个月。等到了三个月的规定时间,“逆原地”邮局想起来要退回时,发现已经找不到了,想要退回都不可能。
比较负责的邮局,采取查无此人退回的办法,但是因为往返时间较长,集邮者很可能收到的实寄封已经面目全非了。有的邮局工作人员,因为“厌烦”这些集邮者的信函,在退回时,会热情的“人为”增加一点操作,集邮者收到的信函,不是已经严重毁损,就是票被人为揭掉,再就是水渍,或者人为被蹂躏成一团废纸,再退回。因为集邮者是“虚拟”收件人,基本上是理亏,处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地步,只能自认倒霉,或者放弃“逆原地”的办法。
国内“逆原地”首日实寄封即便是挂号,被人代签,或者丢失,集邮者根本无法维权,更不要说三倍邮资赔偿了。只能不了了之,相关人员根本不会受到任何的责任追究,即便是明知道故意的,人为的,破坏的,泄愤的,也是无可奈何。国际的,更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回来了就是赚的,回不来了就不要了。因为拨打11185投诉,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要遑论恢复原状了,集邮者只能自认倒霉。
久而久之,国内和国际的“逆原地”首日实寄封的收藏只能越来越少,部分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或许真的减少了,集邮者只能选择放弃,他们的心寒了,凉了,碎了,大量库存品无人问津,玩封的没了,票还卖给谁?没有消耗的编年票,发行量等于库存量,面对越来越少,不断流失的集邮者大军,屈指可数的“年册族”们能撑起集邮的半边天吗?
扪心自问,集邮者们迫不得已采取的“逆原地”首日实寄封收藏活动,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割舍不下对集邮的热爱,用实际行动和微薄的薪资人为消化库存,消化发行量,有错吗?
因为增加了一点点的工作量,就厌烦、厌恶、讨厌集邮者“逆原地”收藏活动,抱着狭隘的心态对付这些首日实寄封,人为制造障碍,或者幸灾乐祸的代签,损毁,这种心态要不得,更不值得提倡。
广大集邮者为了集邮,已经付出了很多乐。尤其是实寄封的收藏者们,更是身体力行的用实际行动来传承集邮文化,用互寄和自寄的办法来收藏很多人眼中不值一文的m88和实寄封,让他们辛辛苦苦的付出化作泡影,凉了的,不仅仅是集邮者的心。只能让越来越式微的集邮活动更加式微,更加人才凋零,更加后继无人。
或许到了那一天,我们不断提倡,反复强调的实寄封才能得到重视。恐怕那个时候,谁敢拍着胸脯保证,已经伤透了心的集邮者们还能回归集邮,还能再提起兴趣,重新开始首日实寄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