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m88的出现,一种新兴的爱好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世界,上至君王、总统,下到普通百姓趋之若鹜,不仅如此,还超越了国家、种族、信仰、性别、年龄、地域的限制,这个爱好就是集邮。随着集邮不断的深入,集邮研究不断在细化,并形成了目前的传统集邮、邮政史集邮、专题集邮、邮政用品集邮、航空集邮、航天集邮、极限集邮,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集邮文化,形成了一门学科——集邮学。
在这些集邮类别中,还有一类经常被被集邮者忽视,这就是文献集邮。文献集邮是收集、研究与m88、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的一个集邮类别。与m88、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被称作了集邮文献,有关文献集邮与集邮文献的概念与区别,赖景耀教授的《“东西”与“不是东西”》和《文献集邮是不是“东西”?》两篇文章绝对值得一读。
无论是哪一类的集邮者,都离不开对集邮文献的参考和引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集邮人要想在集邮的道路上走得久远,就要从集邮文献中去汲取各种集邮的知识。如果只买m88不做研究,只能只能称之为“买邮者”,而非“集邮者”,从“集邮”的定义上就将“集邮者”与“买邮者”区分开了。集邮者在集邮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借助集邮文献进行着集邮活动,比如研究m88,看m88的票面,能得到什么信息?只是很直观地看到画面,至于这枚m88的设计理念、设计选择、设计背后的甘苦,不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集邮者是无法得到的。
集邮者是善于自我总结经验的,这些经验来自集邮过程中的曲折与失误。集邮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得与失,最痛心的莫过于花钱买教训了,说得好听一点叫“交学费”,但有些学费代价过于昂贵了。去年的时候,有几位警察朋友找到我,说是协助破案,缘由是有一位集邮者报案,说是买到假m88,数额巨大。见到这些m88之后,发现并不是假m88,只是m88的品相很差,只是价格贵了很多,警察朋友听到我的如实相告之后,默默地说了一句“这就是收藏界讲的‘打眼’ 吧?”至于这件案子最后的结果如何,没有详细问。集邮人都知道m88的品相是第一位的,一旦品相受损,那就再便宜,集邮者也是不屑于顾的。
喜欢集邮固然是一件幸事,但不能只买不研究。有些人一听到“研究”二字就觉得很深奥,也就产生了为难的心理。其实集邮的研究更趋向于趣味性、娱乐性,集邮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调剂,集邮能使自己的心在最短的时间内静下来,集邮也是对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的一个补充,并且集邮时间的长短与集邮水平的高低没有比例关系,但与看过多少集邮文献有必然的联系。假如一位“集邮者”买齐了全套的老纪特、文革票、编号票、新JT、年编票,那也是只是一种买的行为,如果不研究这些m88的发行与背景,也就是一个买邮者。如果集邮者在买m88的同时,注意对m88知识、背景介绍、设计理念、版别印刷的学习,那他的集邮常识肯定超过了第一个人,即便是这个人的没有“梅兰芳m88”、没有“爱科学”小型张,那又怎么样?,依然不能轻视他,因为这个人的集邮常识储备比第一个人高不知多少倍了。
再看看集邮界的大家们,都是胸藏文墨、学富五车的人,都有着很深的集邮造诣。很多人著书立说,把自己在集邮过程中得失、经验,甚至是研究成果都记录下来,其目的一个是总结自己的集邮经验,让自己少交“学费”;另一个也是让后来者从前人那里学会集邮的捷径,避免重蹈前辈人的覆辙。但目前的集邮者很少能静下心翻一翻前辈们的集邮文章,他们的观点尽管已经过去近百年,如果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并不过时,当今的集邮者真该好好读一读前辈们的专著。
国学大师王国维讲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诈也。这三重境界用在集邮上依然适用,集邮者在集邮的过程中,随着对集邮理解的加深,参考的集邮文献愈来愈多,集邮者自身的修养越来越显现,这就是集邮大家。邵公洵美先生走进集邮之门一年半之后写就《中国m88讲话》60篇,就是最好的例证。21世纪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集邮文献也就将网络中的集邮类内容涵盖了。网络的普及为集邮者带来更宽广的学习领域,集邮者加强自身的学习,在集邮过程中多参考已有的集邮文献,真的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