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加入福建省福州市集邮协会时,有一种久违的“归家”感觉。是啊!《中国集邮报》像无形的线,牵引着我;又像铺设的桥,指引着邮人的方向。这一心声是我的肺腑之言!集邮者个人的力量何其单薄,漫漫邮路上下求索,离不开集体(邮协)的力量,更离不开《中国集邮报》的牵线搭桥。
2014年隆冬,已是夜深人静时,我仍在茶店里默默笔耕,写“豆腐块”邮文是我此生至爱。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对方用亲切的声音问候我:“你就是常在《中国集邮报》写文章的蔡钢亮吗?”我回答说是。他说:“那就好了,找你找得很辛苦!我现在就过来。”我纳闷:自己曾经招待过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邮友,但邮友们从不会选择在此时见面呀,况且手机显示的还是本市的陌生号码。经过电话里一番交流,我才得知他是福建省福州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林啸天先生。几分钟后,林啸天先生就急火火地赶到了,还带来了邮书和邮品相赠。“小蔡,总算让我逮到你了,集邮协会就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和蔼可亲的老林幽默坦率地对我说。 刚劲有力的手向我伸来,亲切得如见故人。壶中的茶,弥漫着浓郁的香韵。我们品茶谈笑风生,当我聆听着他的讲述时,心绪顿然震动。
三年前,老林无意中在《中国集邮报》上看到我的一篇拙文,写的是福建民俗典故的集邮故事,他就认定我应该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他开始留意查找我的联系电话及通信地址,无果后,老林就在百度耐心搜索,确认我是正宗“地瓜腔”的闽南人,老林立即打电话给泉州市集邮协会负责人查找,回复他的是,集邮协会没有此人。直至2013年秋季,老林前往泉州市集邮协会参加会议,仍在打听我的下落。从一位石狮的邮友处才得知,我早已经迁往福州,但这位邮友也不知道详细地址。茫茫人海如何寻觅?唯一的线索再次中断,他仍没有放弃。而我能与老林有幸相见,却是《中国集邮报》的“出手”相助!
老林常到校园开展“集邮进课堂”活动,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八闽大地上。此次他到楼下文印店打印集邮的宣传素材,文印店里竟然放着一份崭新的《中国集邮报》,他的好奇让店老板侃侃而谈:“这是有位姓蔡的顾客昨日到我店中扫描些m88插图,顺便赠送的报纸,这上面有篇《后会“邮”期》正是他写的。”看到《中国集邮报》邮色生香版上熟悉的名字,老林喜出望外。我的名片刚好在这家文印店设计,还有备份存档,他立即连夜打电话过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年来,老林要寻找的人,竟然就在他家马路对面不远处。
“邮”因此芬芳,缘因此而定。《中国集邮报》让我和老林邮“缘”相聚。我从老林口中得知,福州市集邮协会办得有声有色,除宣传集邮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和积极培育集邮市场外,还注重挖掘集邮方面的新秀,培养壮大集邮队伍。在老林的引荐下,我加入了这温馨的集邮者之家,并以此为荣。我还担任了福州集邮协会刊物《榕城集邮》的责编及宣传工作。幸会老林,加入邮协,与邮同步,衷心感谢《中国集邮报》!作者:蔡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