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民间邮刊探微

1、民刊是集邮初期宣传邮始的主流

民间邮刊指不使用刊号和使用内部刊号出版的集邮刊物,有的定期出,有的不定期,一般难以长期坚持,大多数不超过20期便自动消失,收集起来难度较大。早期民刊《新光邮钞》、《金竹邮刊》等,政府不支持也不反对,印数不多,不买卖,只发给会员,因战争和动乱,大多散失,幸存的已成为珍贵文物。

我国集邮初期,人数少、影响小,多为几十人、上百人的团体,经费完全是自筹,能够发行邮刊的极少,加上动乱、流离失所,保管不易,散失严重,特别是文革浩劫,能完整成套保存下来的已属凤毛麟角,随着第一代老集邮家的去世,抢救这些文物级的民间邮刊已迫在眉睫。对自生自灭的近20年发行的民刊也要抓紧收集。

(1)、老邮刊的收集、整理与重新出版(包括复印版)

     a老集邮家自己收藏与整理

     郭润康的《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赵善长的《赵善长集邮文选》等。

b林衡夫、李少华等第二代邮学家协助整理《新光邮钞》、《孙传哲m88作品选》

c复印老邮刊 

河南郑州市邮协学术委员会集邮研究小组,从1987年开始复印1949年以前的一些较有名的邮刊,供国内外邮学研究者作资料。刊名统一叫做《集邮资料》。他们从1987年11月开始复印的《集邮月刊》,《近代邮刊》,《邮典》,《甲戌邮刊》,《天津邮学月刊》,《国粹邮刊》,《金竹邮刊》等很快就售完。开始3.8元一本的《集邮月刊》250套好销,80元一套的精装本的《甲戌邮刊》也售缺,说明有价值的东西不过时,当然,识宝者也包括港、台的集邮家。

学术研究深层次发展,使人们对历史资料的需求更加迫切。郑州市集邮小组再次复印老邮刊。分别是兰州金城m88会的《金城邮刊》,济南新生m88会的《新生邮刊》,成都怡友m88研究会的《行远邮刊》,北京东方集邮研究社的《东方邮刊》。以后他们又多次复印,均取得好效果。

d老邮刊的价值(据2000年12《月坛邮刊》创刊号)

①、  刘肇宁  《邮讯》简介  1936年3月创刊,1937年7月停刊,共出两卷17期  估价5000元。

②、原版《邮学月刊》4卷48期全,4000元

③、原版《邮乘》卷9期全,精装合订为一册,17000元   

④、原版《近代邮刊》6卷72期  4500元

⑤、原版《邮侣》44期  1000元

⑥、原版《东方邮刊》全,1卷3期  1000元

⑦、原版《广州邮刊》1-15期  1000元

⑧、原版《新生邮刊》全  700元

⑨、原版《集邮月刊》全  800元

⑩、原版《邮友》1-23期  800元

   (5)早期邮刊邮书的拍卖情况

1993年9月“第四届四达邮品拍卖会”,推出1949年前老邮刊20多种。珍稀品种有1925年的《邮乘》,1926年-1948年的《新光》,1928年的。《邮学》、1939年的《邮花》,1936年-1940年的《邮典》等,除《邮学》一本不缺外,其余均缺期。1996年起已连续举行八届的嘉德拍卖会,只有三届有邮刊出品。1996年秋拍《集邮》杂志创刊号至文革前停刊号共124期(缺一期);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期间,嘉德推出了全套《国粹邮刊》共42本,《邮典》创刊号和1-5期。

拍卖的邮刊邮书少,并非征集者不想拍,实在是珍品集邮文献难找。按说,那些德高望重的老集邮家应该保存一些,但是,历经战乱、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已大多毁损。图书馆,重文史、善本,对m88书刊大多不列专柜。再加上历年来重邮集轻文献,邮人多买m88少买书,早期邮书邮刊存世量便日渐减少。于是,无论拍卖会或者旧书店,都难得找到货源。

     2、新中国民刊概况

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分成三类:全邮识的、半邮识半售品目录的、全部首品目录的,后两种骗子邮刊多,如大庆的《东北邮声》到《邮声》,洛阳的军地邮社。打着宣传邮识之名,行骗人钱财之实。

全国民间邮刊自1980年以来,已不下2000种,至今能动态存在的不足300家。现在大多数已经转向了综合收藏刊物。

浙江、广东的,重庆肖建军专售假货的邮刊,有连带责任的官办邮刊广告,可同时收集起来对比作反面教材。

   3、民刊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民间邮刊的收集

时下,集邮者已意识到集邮文献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各种邮报邮刊,民间邮刊是他们收集的一大头。原因很简单,官办邮刊大多都可在各地邮局订阅。要抢收的,只是1981年以前的几种,那也只是价格问题,只要你肯出价,自然有人送货上门。

民间邮刊大多是个人所办,自己组稿撰稿,自筹经费,自己发行,间有邮品出售以邮养邮或以邮养刊。一般来说,个人邮刊,若无信息,根本不知道它何时创刊,何时停刊,怎么收集。各级地方邮协办的刊,也视经费和稿源情况,以及印刷厂能否按时印刷等,难以定期出版,都增加了收集的难度。

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收集到民间邮刊呢?

(1)、从报纸的广告找信息,主动去函索刊。当然,函内最好附上几毛钱的m88。现在的民间邮刊,每发出一份,要花成本一元左右,纯白送是送不起的,要相互体谅。收到回刊后,觉得不错,便可汇款订阅了。北京、上海、广州、江浙、武汉等地,都有时间办得长且有一定质量的民间邮刊可收。

(2)、交换。用m88、粮票、门券、地区报纸等收藏品交换,一般办刊者是乐意交换的。

(3)、自办邮(藏)刊。创造条件自己办一份民间邮刊,既有邮文,又有交流品,电脑打字,信誉好,寄出去换刊,十拿九稳。我曾用自办《集邮一得》,换来不下一百种刊物。

(4)、互登广告,扩大影响。在可信的民间邮刊上互登介绍对方刊物的个人广告,连锁反应后,知名度提高了,就会有人主动来刊联系,你收藏的民间邮刊就会越来越多。

(5)、统购。有些办刊人并不集刊,累积多了,会当做废纸处理掉。你可主动联系,请他们到时打包寄来,一份几分钱,价廉物美且事半功倍。江苏常州市的程洁先生,经常将他收到的民间邮刊成批赠我,豪爽感人。

(6)、以文换刊。看中了哪家邮刊,就主动投稿。民间邮刊一般无稿费或低稿费,不必计较,只要它长期赠刊你就行。集刊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信息又多,投稿采用率较高,回报的民间邮刊也就多了。这一条对集刊者要求较高,但集刊者不能只当单一的收藏者,既收集又研究才能上档次。邮文写作,到了一定水平,就会是刊找你,而不是你求刊。贵州的郭润康先生,集邮一生,写作一生,如今已是名满天下,仍乐意为民刊写稿。国内外天天有几十封信给他,其中一半是赠阅民间邮刊。

(7)、广交朋友。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是需要通才的社会。学理工的大学生,不能一味钻进理化象牙塔,对文史一窍不通;同理,集邮的人,不能单一地只弄m88,要对钱币、火花、粮票、电话磁卡、门券......都懂一点,结交各方面的朋友,互通有无。这样,那些不集刊的朋友就会主动帮忙,将他们收到的邮刊赠给你。你就会如同纳百川的大海,集藏越来越丰厚。

(8)、网上寻求。在因特网上发布求购或交换信息,多头链接,久之必有回报

山东微山的张安利邮友,读了我的关于收集民间邮刊的文章,来了一封长信,交流集刊心得,颇具代表性。

张友认为,他最喜欢像《长坂坡集邮》这样的民刊,知识丰富,内容活泼有特色。的确如此。《长坂坡集邮》系湖北当阳邮协所办,主编是年近60的贺觉明先生。他以诚待人,交游广泛,四处约稿,国内的许多邮坛写手都愿为其撰稿,刊物的质量也就上去了。

类似的民间邮刊还有《甲子邮刊》、《益民邮刊》、《邮市月谈》、《中华集邮》等,每年都有全国十大民间邮刊评比,上了榜的,一般质量都还可以。《甲子邮刊》就是年年上榜的优秀民刊。

民刊的另一特点是来去无影。特别是突发事件会影响民刊的生存。如浙江杭州残疾人孙熙所办的售品兼邮识刊《邮熙》,在1995年2月因孙熙被杀害而骤停,半年破案后人们才知道,则《邮熙》的终刊号收集的难度是相当大了。武汉市张明伟办的《江城邮讯》是一份专业人办刊专业新闻纸印刷的报纸,后因国家加强新闻出版品的管理改为《江城邮目》。总之,民刊如同离离原上草,自生自灭,收集也是随缘。除非你有雄厚的资金,高价收购。比如别人出6分钱一份,你出6元一份,则有希望“天下英雄,尽入壳中矣”。我的集刊观是,以集全为目标,能集多少算多少,不硬性求全求齐。

4、民刊的作用

传播了邮识,宣传了邮品,促进了集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了年轻的后起之秀(青岛陆游、扬州许明川、京山陈鹏),促进了海峡两岸民间交往。 

我从1981年为民刊写邮文,大小总有百家,能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几家。集邮界的名言“集邮者青春永在”。一搞邮展,参展的差不多都是玩m88的老熟人。见面后邮话说不完,亲热得不得了。40岁以上的邮人,邮龄大多在20年以上,大伙爱好一致,性情相投,交往密切,集邮活动少不了,他们才是邮坛的“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

任何一件事,办起来不难,坚持下去难。办邮刊比搞邮集、出邮书还难,以个人力量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办邮刊、传邮识,纯为社会作奉献的,中国邮坛恐怕只有台湾的陈凯和先生和湖南的黎泽重先生。陈先生因瘫痪一度被迫将《凯燕周讯》暂停,黎先生年近八旬,《甲子邮刊》终将停止。邮坛后继有人问题,不仅是办邮刊、写邮文,在邮集方面,也日益突出。

坚持多年的羊城m88社《中华集邮》,安徽《集邮纵横》、程文高主编的《当代集邮》昙花一现(2003年由田建平复刊),无刊号半民刊的《南阳邮政·集邮》报、《职工集邮》、《山西集邮》、《重庆集邮》杂志,难得的《职工集邮》“终刊号”

广州集邮协会的《集邮家》,已办到255期,时间长达20年;北京集邮鼓楼研究会的《鼓楼集邮》创办也有20年,开始是钢板刻写,办得很艰难。广东三水的《中国邮史》、江苏无锡的《中国欠资》,内容丰富,具有史料性、学术性和保存价值。收集齐全并不容易。

5、典型的民刊

甲子邮刊、《凯燕周刊》(现为《凯燕邮讯》)、大明报集邮专刊

湖南长沙黎泽重先生十年如一日独自承办促进海峡两岸邮坛民间交往的《甲子邮刊》,已出合订本3卷,实属奇迹。

《凯燕周刊》系台湾残疾人陈凯和先生创办,是中国的第一份集邮周刊。早期以台湾集邮者撰文为主,1989年以来,经常刊发大陆邮人的文章,对沟通两岸邮讯有一定作用。500期时,发专刊纪念,精印了专册。陈先生因瘫痪一度中断邮刊出版,在邮人强烈要求下,改成《凯燕集邮报》,每月一期。有收藏价值。

大型彩刊《集邮界》,系台湾集邮者杨浩个人出资创办。是版面最多、设计最豪华的大型邮刊。全部铜版纸图文并茂精印,先在香港出版,后于1991年11月1日发行创刊号。至1993年11月共发行25期,因经费问题暂停。后恢复为不定期刊,在澳门发行。

大明报集邮专刊坚持了好几年,1990年至1997年大量刊发大陆邮文,为两岸集邮热推波助澜,停刊后改成《东方集邮报》,风格有所变化,以刊发台湾邮情为主。

台湾的海峡两岸邮史研究会的《邮史研究》,用赞助形式刊印。纯学术刊物,每篇文前有英文提要,论文讲究质量,在邮坛评价较高。1994年3月22日出版第6期。每本工本费120元新台币。

新加坡的《菜市邮学会会刊》,一年一本,向海内外邮文作者约稿,大陆邮文占相当篇幅。不买卖只交换和赠送。学术价值较高。

香港特区邮学会会刊,发表学术文章为主,印刷得十分精致。

国内还有《中国邮史》,由广东三水邮商麦国培主办,学术文章为主,有一定研究深度;《中国邮史研究》,由邮商李国庆主办,面向全国邮市和集邮投资者,信息准确,言论开放,史料价值较高,可读性强。

6、民刊对众多官办报刊集邮、集藏版开办的推动。

邮币卡投资热到冷落、撤版,只有民刊依旧此起彼伏,不断有新的崛起。如新瑞集邮、月坛邮刊、天力集藏(兼有网络版)。

     1977年国家新闻出版局整顿报刊后,枪毙了不少报刊,例如常找我要稿的《上海供销信息报》、湖北的《经济信息报》,其集邮专版随之寿终,再要收藏,只怕难找。还有随着邮市低潮而消亡的诸如《南方日报》、《武汉晚报》的集邮专版,存在时找它们易如反掌,过后要则难上青天。港澳台的民间邮刊数量比不上内地多,也不好转让,因为收藏者只有一份,复品少。与海外邮友交换,邮资很高。要当邮刊收藏者,财力不足、交往不广不行。

   7、单一的邮刊转向综合藏刊

近年收到的民间邮刊,大多具有综合收藏特色,并兼营m88、实寄封片、企业金卡、粮票、布票、扑克、年历卡、站台票、书报等。例如《邮缘》、《蜀陵》、《北京邮讯》等。由河南安阳《殷都集藏》代印代发的民刊,一次就有内蒙的《盛世集藏》、天津的《津卫藏苑》、开封的《宋都集藏》、福州的《闵都集藏》、《商丘收藏》等7种综合性藏刊,一般在第一版发知识性文章,其余是刊售的各种藏品,各有特色,价格不一。《殷都集藏》的信誉,将其他刊“捆绑”在一起,“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一家不守信用,其他均受连累。这叫“信息共享、客户共享、信用共享”,另一个有点是节省。省印刷费、邮寄费、发信的人工费。至如财大气粗的老板,就不用合办合发,印成精美的彩色封面的杂志式,大作广告,吸引订户客户。如《月坛邮刊》、《新瑞集藏》、《极限邮讯》等。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言之有物的名家文章是其重要支撑,一般是以赠刊或者赠给藏品代稿酬。

8、集邮报刊与邮文作者

   香港百年回归的1997年,中国邮市借势暴炒之后又暴落,重要副产品之一是引起了众多的投资理财报刊崛起。老字号的集藏报刊以增加版面和信息量,附带彩色版来吸引读者;新的集藏报刊以集邮为主菜,向读者提供各种投资生财的诀窍;更多的是若干日报和晚报,纷纷开辟集藏或邮币卡专版,报道邮市行情,普及集邮常识;还有电台和电话咨询,将集藏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

集藏领域中,集邮是一大分支,人数最多。100多年来已形成了深奥的集邮学。传统、专题、中国、外国m88、m88投资,集邮经济等,处处是学问,行行有专家。但顶尖的专家并不多,尤其是能笔耕于报刊的专家更少。当集藏投资百花盛开于各报刊时,能有独特见解、有可读性和预见性的文章,往往能使集藏报刊洛阳纸贵,知名度大大提高。那些已为社会承认的优秀作者便稿约不断。

邮文作者须勤跑邮市、多读邮书邮报,研究有关政策,洞悉世界经济潮流,交际各地邮友,集中大块的时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才能写出好文章。

现代邮文作者,要有记者的腿勤和笔勤,学者的钻研精神,正直股评家的头脑,能将写作当成一项义务、一种事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记者式的邮文作者,诚如台湾已故的周鸡晨先生,30年代在上海进入集邮圈子,便开始用记者的眼光和笔调反映邮坛的人和事。他文笔流畅、文彩好,很快成为集邮团体的代言人,几十年如一日笔耕,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好文章。众多的报刊为有他的稿件而增色。目前我国的集邮报刊,配备有集邮记者与编辑,年轻且上进心强,文凭高笔头活,已有一批周鸡晨式的记者型邮文作者出现。

学者型邮文作者以郭润康先生为代表,以普及邮识、搞邮学研究为主。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切合实际。一年发表200篇以上,实乃老当益壮的邮学大家。

近几年应运而生出一批专写邮市动态、行情预测、黑马评说、投资建议的“股市型”邮文作者。他们能熟练地套用股市术语写作邮评稿件,有的只需将文中的“股”字换成“邮”字,就是股民和邮民,以及某些辟有股评版和邮币卡专栏编辑爱看的好文章,上稿率极为频繁,往往是数家报刊同时开花,令周鸡晨、郭润康等老先生自愧不如。

这里头,不乏真才实学的资深集邮者,敢于直言邮坛弊端,公然揭露造假作伪者以及用“函购”骗人者的嘴脸,引导邮人走上集邮正道。他们的一些文章,几年后重读,依然锋芒毕露,时代感极强。

大江东流,难免鱼龙混杂。某些邮龄不长,对邮学一知半解的“水货”作者,也居然凭着摹仿股评文章,信口胡言,把诸如毫无邮味的“拜年封”、“加字张”吹成了金娃娃,把动辄嵌金包银的豪华封、折当成宝贝向邮人不遗余力地推荐,误导邮人。在邮市高潮时期,他们大肆鼓吹“黑马”,满纸尽是“炒味”。更有学识浅陋之徒,不学无术,干脆胡编乱造、招摇撞骗。集邮报刊的编辑,首先自己要善于学习,能够辨认枪手邮文,其次自己能拿笔写作邮文,才不至于使自己主持的版面蒙羞,失掉读者信任,失去市场份额。

邮报邮刊增多,有利于集邮知识大普及,有利于集邮投资大众化,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但集邮毕竟是一种精神享受为主的文化活动,集邮储财、增值保值只有长时间耐心等待才能见效,报刊集邮投资版面热只是短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家庭,终究要让位于以研究邮学、宣传m88的文化内涵为主的专业化报刊。能采访、能写作、能拿出研究成果的拔尖的邮文作者,没有数十年功夫决不能成材。邮报邮刊易办,寻求优秀作者难,培养好作者难。尊重作者、厚待作者,剔除水货作者,也就是尊重自己,使自己的报刊永葆青春!

9、网上的民刊

个人以网站、链接形式,热热闹闹,但信息重复、不讲知识产权,新东西不多,优秀网站少,还是民刊的支流。

近年崛起的集邮“网站网页”,我认为也算民间邮刊,收藏它们,得自己“下载”打印出来,特别是有代表性的,不可不收。无论如何,下载克隆的民刊,比不上原刊的收藏价值。年代久远、存世量小、学术价值高的民刊,如同茅台酒,历久愈香浓,邮学家们从1999年北京国际邮展中,已体味到点点沁香,且将排山倒海般的新邮抛开,搞冷门收藏出奇兵,必有所获!

网页的不足,一是相互转载、链接的多;二是有些信息不准确,可信度不高。作者:吴荣先    文章来源:湖北集邮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