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风雨同舟二十载 深情厚谊寄邮报——“我与《中国集邮报》20周年”上海座谈会纪实

6月17日,“我与《中国集邮报》2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云洲古玩城八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来自上海集邮界的集邮爱好者和各邮协负责人近60余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上海集邮文献会和上海云洲古玩城共同主办。中国邮戳研究会副会长谢刚主持了会议。

上海集邮文献会会长王夫良致欢迎词:“欢迎《中国集邮报》编辑黄玉魁老师到上海来。在《中国集邮报》发行的20年风风雨雨中,上海的粉丝与《中国集邮报》一同经历难忘的岁月,这样的经历使人终生难忘。我们高兴地看到,20年来,《中国集邮报》的栏目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给我们带来了集邮的权威消息,文章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时效性,指导我们进行各项集邮活动。通过今天的座谈会,大家的要求和愿望可以通过黄老师带回《中国集邮报》编辑部。”

黄玉魁介绍了《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来走过的历程,他说:“《中国集邮报》20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关心和大力支持,20年的时间如果说不长,感觉还是很快的;时间要说长,也是和大家慢慢走过来的。很多读者至今手中的《中国集邮报》是全的,连试刊的两期都有,这说明大家和《中国集邮报》是有感情的。20年风雨同舟,共同走过来,读者、作者、编者也有了深厚的情谊。各位今天能来这里共叙情谊,我代表报社的同事表示感谢,请大家畅所欲言,给我们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使《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与大家再共同走过20年。”

极限集邮研究会秘书长吴洪熙首先发言:“《中国集邮报》是我喜爱的集邮报刊之一。《中国集邮报》是官方消息的一个发布平台。比较其他的集邮报纸,《中国集邮报》上的消息更具有权威性。”

上海港务集邮协会秘书长詹胜民表示:“《中国集邮报》从发行到现在的每一期,我都有。我现在订了两份《中国集邮报》,其中一份专门送给港务局下属的一个公司的集邮协会。《中国集邮报》推动了中国集邮文化事业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全国集邮联的消息和集邮精神在《中国集邮报》上都有所报道,也使我们集邮者能及时听到北京的声音。感谢《中国集邮报》对上海集邮节和我们上海港务集邮协会活动的报道。”

上海专题集邮研究会秘书长钱存之建议报社核实消息来源以及真实性:“《中国集邮报》有特色、有朝气,20年来使我也充满朝气。邮市低迷时,《中国集邮报》给我提供信息,教我写文章、编邮集,我的文章在《中国集邮报》上得以发表。读《中国集邮报》的好处多多,它是集邮者的一所集邮学校。面对目前豪华的集邮品,我们集邮者很苦恼。集邮品包装多多,我们就花钱多多,《中国集邮报》能否呼吁一下减少包装、让集邮者减轻经济负担。有些邮文作者为了抢新闻,把没有落实的集邮活动稿件投给报社,这样刊登出来很容易误导集邮者,也让相关集邮部门感到压力。希望《中国集邮报》在对一些重要集邮活动的报道上,核实消息来源以及真实性。”

上海徐汇区集邮协会副会长王耀敏建议报社对作者的投稿及时回复:“我是《中国集邮报》的忠实读者,《中国集邮报》的微型明信片报,我也收集齐全了。我目睹了《中国集邮报》的发展和进步。在集邮活动中,《中国集邮报》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教会了集邮者由浅入深地集邮,并细致入微地帮助、辅导集邮者在集邮的道路中前行。感谢《中国集邮报》给我们协会活动的支持和及时报道。同时希望报社编辑在收到我们发去的文稿后,能否采纳请尽量及时回复,免得我们日夜盼望。”

上海静安区集邮协会副会长刘俊德说:“《中国集邮报》是集邮界的‘《人民日报》’。我是教育工作者,喜欢集邮并追求童趣,长期从事青少年集邮工作,有时也给《中国集邮报》投稿,参加报社组织的竞赛,也获得过奖项。《中国集邮报》‘青少年集邮’版搞得很好,在此感谢贵报对青少年集邮和上海集邮活动的支持。”

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大银奖获得者、《灯塔》邮集作者施友仁建议出版系列汇编:“《中国集邮报》是权威性的报纸。听说《中国集邮报》编辑部为庆祝20周年将出版‘《中国集邮报》读者征文汇编’和‘全国集邮联成立30周年征文汇编’以及‘编辑、记者文章汇编’,我感到非常好。我建议出版系列汇编,比如青少年集邮文章汇编、专题集邮文章汇编等,这样既延伸了报纸的含义,也适合读者保存。”

不少读者表示对《中国集邮报》有着深厚的感情,从自己而立之年便开始通过该报学习、了解和掌握集邮方面的鉴赏、收藏和保存知识。如今一晃眼已过了20个年头,而集邮之路的良师益友——《中国集邮报》也已经被整齐堆叠了近一米高。

上海邮政史集邮研究会会长薛魁武说:“《中国集邮报》是不可缺少的,我从报纸创刊就开始收集,开始没有订阅,就从报摊上买。希望放假不要停刊,邮友在家休息,没有集邮报刊可读,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中国邮戳研究会副会长谢刚建议:“《中国集邮报》对集邮者自己制作的邮品要多介绍、多辅导、多帮助。”

上海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童国忠说:“《中国集邮报》主导集邮文化的舆论,现在集邮者大众化、普及性很强,《中国集邮报》倡导集邮者自娱自乐,使集邮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快乐集邮是符合今天我国大众的集邮方式,所以提倡快乐集邮也是《中国集邮报》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希望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是专栏作者,2001年办了一年的专栏,报纸给了我很大帮助。”

对集邮作者的录用文稿,有不少集邮者建议恢复作者样报赠送工作,“建议《中国集邮报》从现在起编排《中国集邮报》的索引,便于广大集邮作者查找自己的作品。当然,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但有利于集邮者的工作,也符合信息数字化时代潮流的要求。抓好民间邮会,扩大作者群,从各邮协中聘请集邮通讯员,适当增加上海地区的集邮通讯员数量。”

上海集邮文献会会长王夫良表示:“《中国集邮报》是一张中央级的报纸,希望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扩版,这不但能扩大集邮新闻信息的交流,也能增加集邮的内容;或者增加报纸发行的期数,从现在的一周发行两期增加到三期,多增加一些知识性的、普及性文章的版面,使《中国集邮报》栏目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更吸引集邮者。”

会上,黄玉魁编辑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并介绍了《中国集邮报》20周年庆祝活动的安排。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台下闪烁的灯光和热烈的掌声折射出大家对《中国集邮报》的爱戴。大家各抒己见,纷纷为《中国集邮报》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就如何更好地丰富刊物内容、扩大年轻读者群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座谈会一结束,大家一拥而上,请黄玉魁编辑在报社赠送的《中国集邮报》“号外”和“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报上签名留念。

透过大家的一张张笑脸,仿佛可以读出《中国集邮报》给读者带来的无限魅力,读出《中国集邮报》所散发的丝丝温馨,读出《中国集邮报》的内容和活动可以在无形中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本文刊登在6月29日《中国集邮报》第46期作者谢刚、黄玉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