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1” 会场,除一些珍邮集外,还有三大“亮点”,一是集邮品求实,集邮文化有返璞归真之感。两年前洛阳世界邮展在会展期内,纪念戳可以随时补盖,而无锡亚展只限当日,过后收回,对想盖戳又没有及时盖上的收藏者,留下了遗憾。本人在开幕的当天,仅在散场时匆匆的盖了一点,搞了几枚实寄。二是中邮和各邮司没有放货。稳定了市场,也使各地邮商大多徒劳而归。三是共 鸣凭门票赠邮品引人眼球。
国家邮政对培育集邮一块,应该说很重视,从对邮戳设计方面可见一斑。我国奥运年,2008后面搞的都是“8”,今年亚展年,“开幕特别纪念” 戳,在2011年后有8个“1” ,算年份总共搞出10个“1” ,开幕时间也形成了“2011.11.11.11.11”,可谓世界邮戳日期的历史之最。难怪如此,听说今年是个财年,七月份有五个星期五、五个星期六、五个星期日。还有,用你的出生年份的后两位数字加上你今年的周龄,结果都是111。 据天文学家统计,这样的年份每823年才有一次。
开幕当日,看到有的朋友购得“集邮护照”,并盖全了参展国的邮戳。买外邮、盖外戳的收藏群体还是有一定热度。次日,虽然是双休日,但现场不冷不热,买卖的群体和东西都不太多,这同 首日的“开幕特别纪念” 戳盖不上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参与热忱。据在场的朋友反馈信息,后两日仍然较冷淡,但共鸣赠品处的火爆,使展厅内人们的眼球视线折射而涌来。
协同共鸣展场赠送的莫金安、梁日祥、李国如,负责前站安顿的江苏镇江的田贵祥、童春国,专程前助的上海卢工市场的赵仕新、安徽合肥的季红灿、吉林四平的李 冰,等朋友们,又一次履行了“共鸣精神”之路。特别是共 鸣事业的合作伙伴童春国、田贵祥的出租车司机朋友童春国,他俩没有参与邮市,但也放弃几天的营业,无怨无悔的参与了无私的“大家庭”行动。据笔者了解,赞慕和想参与这个行动的朋友很多,只是机缘而已。
在亚展前一月,我同邮坛旗手黄兴跃先生有过交流,也得知他患了老年病在康复中,不便来展场,并嘱咐我多拍些照片好好宣传,我也是受黄兄的鼓舞并代表他的心意,仅把现场前两天的镜头传给全国的邮界朋友们,因很少照相和相机功能低下,加之腰椎影响腿脚,一些场面不能尽意。 对黄兄初愈就坚持写邮文,勉励众人,借此祝福安康长寿!
这次展场赠送,共鸣先生筹备了《奥运》折(内含小型张、个性化版票)、《武当》张、几种小本票、《爱由心生》错片等,共6000余份。据田贵祥朋友讲,赠送到第三日时,共鸣怕赠品不足,又在展场购买了一些。有几位老年集邮收藏者得到这突如其来的赠品,连声夸赞“好!好!好!” 也有朋友问到“共鸣为什么要赠送?” 还有人说“为什么不打广告宣传?” 特别是一位老外得到赠品后感慨的说 “真的不可思议。” 这些只有共鸣心里明白。同时,这无语的“不为” 之为,将随着某人走向国际。
共鸣先生在全国各地赠邮品、捐灾区不知多少次,凡我知道的他反复说不要宣传,这次同样要求不要写他。他也坦诚的说道,“以前别人说什么还能关注一些,现在不当回事了。” 他的境界又在提高。还提到:“我的公司事业做得很好,可能近两年没有精力关注市场和作些公益事情。” 我感觉共鸣的名字和精神是大家的,永远不会消失。还认为,值得宣传的人和事,无论是谁只要知道,就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
这次亚展看到《中国集邮报》蔡旸总编同坐轮椅的83岁的老集邮者亲切交谈,并为很多集邮爱好者耐心解答一些集邮常识的朴实近人的精神,令人感动;《赵涌在线》和《上海华宇》等民营邮社,对集邮爱好者搞的珍邮讲座和有奖知识问答,弘扬集邮文化的做法令人钦佩。我这个收藏爱好者和自由人,认为只要对邮市和收藏有利的人和事,就要坚持宣传,效果好歹是另一码事。
这届无锡亚展,缺乏人气,从入场者看,更缺少青少年参与,以及特供邮品怎么供法、本届亚展成功与否?还有今后新邮发行渠道等等,国家邮政和中邮集团是否该认真反思?笔者认为,这次亚展形式上的重视并非等于宗旨意识和行动方面的重视,有机结合才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