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外来集邮术语的译意差异是中国集邮混乱的主要原因

前言

在网上偶见一篇关于陈为乐先生在中国杭州萧山评审员培训班后的一个讲话记录《专题集邮评审规则的方方面面》(以下简称“方文”),读完之后,又看到了王宏伟写的《思路 思路 思路》(以下简称“思文”),虽然以上两篇文章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内容基本相同,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又找出了《集邮》杂志发表的《专题评审规则是为了帮助参展者更好地制作邮集——华盛顿2006世界专题邮展评审研讨会纪实》(以下简称“专文”),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领会。这3篇文章,给人许多启发,也有许多感触,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令人值得思考和颇存争议的话题。外文和中文的差异,给中国集邮带来的争论。如主题和素材的相关性的争论、多样化和多样性的争论、表达方式和邮集的展示争论、邮展对象问题的争论、关于邮集的投资问题的争论等等。笔者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然会给中国集邮带来极大的混乱。现将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外文和中文的差异,给中国集邮带来的争论

“方文”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FIP专题委员会前任主席Morolli,他的母语不是英语,他的书面发言中所使用的英语出了偏差,《集邮》刊发的中文译文,是在本身英文已出了偏差的基础上翻译过来的,与原文本意的出入就更大了”。

先看一个例子:《邮政用品》这是一个外来语,直译为“预先-粘黏邮政”,是一个词组;意译为邮政预先粘黏好的——什么呢?只好借助于实物来解释,才出现了邮资封、片、简、卡之类的东西;这个词组的特定的内涵,原来是指邮政部门的一些专用品。这就是外文Pre-adheive postal services 被翻译成的“邮政用品”,它和中文的“邮政邮品”这个词的含意,完全不能等同。它在中国普通词典上查不到,因它是一个词组,由“邮政”——办理邮政业务的机构和“用品”——应用的物品组成的。所以中国的这个“邮政用品”是“办理邮政业务的机构使用的物品”的概括;而外来的那个词组指的只是邮政用品中的一部分。因而外来的“邮政用品”,只能成为一个集邮活动中的“专业术语”。也正是由于这个术语,引发了一场“免资邮品是不是‘邮政用品’”的大讨论。

由此可见,中文译文是否符合国外的原文本意是多么的重要,绝不能仅凭某一专家的理解就成为绝对权威,而应通过实践来认可和提炼成所需要的东西。

再谈一下“思路”。《集邮》杂志上翻译为“主题”,是错误的,“思路”才是本意。当然,有创新则更好——方法的创新或选题的创新。

笔者认为,“主题”在中文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也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而“思路”即思考的线索。这个“思路”当然离不开主题,中心思想是“思路“的依据。

所以,把原文翻译成“主题”或译成“思路”都不是绝对准确的,应当首先考虑的是“主题的中心思想的切入点”,那就应当译成“主题的构思”,才能表达的更准确。

“方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原来的标题《她——在男人眼里的女人》比较啰嗦,纲要和素材中体现的多跟标题的含义不一样。(笔者注:后来改成《她——在男人的眼里》)

说标题的含义不一样,实在令人难以苟同。将《她——在男人眼里的女人》改成《她——在他的眼里》有什么不同?若去用“父系社会观念下,男人对女人的不公平对待为角度表现的是一位可怜的女性”的话,这两个选题都可以,而用的是“伟大的女性”这个意思,这两个选题也都可以,只是一个如何运用素材的问题。如果说用“方文”所说的《她——在男人眼里的女人》选用了“父系社会观念下,男人对女人的不公平对待为角度的表现的是一位可怜的女性”是选错了素材,而把标题改为《她——在他的眼里》才是对的,实在令人不解。

如果有人说,编组邮集就像逛公园,公园有许多条路和出口,有坎坷山石路,也有平坦的柏油路,并且通向的不是同一个出口。你想把这个公园各个景点都要看到,首先要考虑从哪个门进去,走那条路最好,找一条既能全面看到景点,又能节省时间减少疲劳的出口,这才是重要的。同是《游园》这个主题,怎么能说走A路出南门是正确的,而走S路出西门就是错误的呢?

“方文”的两个标题《她——在他的眼里》和《她——在男人眼里的女人》的主题是“她”,中心思想是“她的地位”,不管从哪个切入点去叙述,这个切入点就是“思路”,“思路”的前提是主题的中心思想。主题——中心思想——思路,各有不同,看来《集邮》刊登的蒋卫东记录、常珉指导、王峰整理的文章观点是准确的,而陈为乐先生对中文的理解好像还是与国内有点差距的。

因此,凡是研究外来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分析,不可盲目追随。以笔者之见,撰文中翻译的“主题”是正确的,中国人更能准确的了解“原文”的内涵。而用“思路”去理解“原文”,好像到了有“环岛”路,多向路口让人不知所从。

二、多样化和多样性的争论

“方文”提出的《集邮》翻译为“素材的多样性”不够全面。从史前到现代邮品,在邮集中都应该有,对“样票”要找“名声”好的那些,比如一些小岛国家发行的“样票”,宁可不用,因为大部分都是商业目的。这里,陈先生对“多样性”和“多样化”的定义是对的。“性”是指性格或性能”,而“化”指的是变化或融化,也就是能把更多的同一主题的东西融为一体,而不是把一些性格不同的主题邮品拼凑在一起。不过他对“方文”提出的“商业目的”的论据有点怀疑或不够充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什么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运作?肯定“集邮”也不例外,哪个集邮(m88)公司是为了“集邮”而运作,而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外国的“马尔雷迪”有没有商业目的?大款们买一部获“金奖”的邮集,那是手到擒来,直接参展就可获奖和带来官衔、荣誉,这种邮展也是商业运作。连奥运会的比赛也不可幸免。不过奥运会为了运动的公平竞争,避免商业运作,还有一整套避免服用兴奋剂的管理办法,防止那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来达到商业目的,而“集邮”却一个劲的抱着古老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游戏规则不放,还添加了一项新的内容——集邮参展是大“投资”,投资是什么?是赚钱!商业目的更加昭彰!这样下去,集邮必然走向商业目的的极端,群众的文化参与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集邮也就彻底走向分化。

三、邮集的展示和表达方式的争论

“方文”认为,《集邮》翻译为“邮集的展示(Presenta-tion)”不准确,没有体现出原意。应该考虑的是“表达的方式:生动活泼”。

笔者认为,中文的“展示”—— 是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的展现出来。“表达”——是表示内在的思想、感情。笔者对外文水平的理解有限,但外文用的是Presentation(注:多义词,是呈现、展示、演出、显示的意思),为什么不用Pronounce(注:多义词,是宣布、宣告、表示发表意见的意思)?一部邮集的内容是要把它展开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种展示,来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以达到传播这部邮集的文化意义。

“展示”是邮集评审的五个基本规则之一。也就是说,一部专题邮集如何展示在参观者的面前,这是一个规则。

1、必须是一框、三框或五框;每框必须是16张贴片;

2、每张贴片的规格必须统一(230mm×290mm);

3、在规定的贴片中,必须要有“前言”页,简介该部邮集的中心内容;

4、选用的素材必须符合规定(这里不是指主题和素材的关系,而是指是否有违规邮品);

5、主题的表达:

(1)前言的组合——标题•前言•目录;

(2)平衡性(外观的编排);

(3)常识性和一致性(内在的知识和连贯)。

所以,用“邮集的展示”比“表达的方式”更准确。因为规则的5条内容,如果换成“表达的方式”,那么规则内容就只有一个——生动活泼。生动活泼不能成为“规则”只能是一个标准。规则和标准是不能等同的。

“方文”中还说,所谓的“生动”,不是要你每张贴片都生动,但应做到尽量生动,比如:李伯琴的“鹰”,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表达方式,读起来轻松有趣。邮品表现的是一只骄傲自大的鹰,这种口气贯穿在整部邮集之中。

用这样一段话来证明用“表达方式”来代替“邮集的展示”,恰恰是一个错误。因为,若真是那样的话,评审规则就必须是:专题邮集表达方式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否则就是不符合评审规则。怪不得中国的专题邮集必须要“讲故事”,不讲故事就不是专题邮集。由此,给中国专题集邮带来了一片混乱。对《鹰》这部邮集这样理解,真是有点亵渎!

李伯琴的《鹰》,释文表现手法只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种表达方法只能说为专题集邮树立了一个典范,怎么能成为一条评审规则呢?并且还是一条基本规则。

四、关于邮集的投资问题的争论

“方文”中提到,“在此我想提醒大家Morolli先生的报告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珍罕性半个字而是把思路放在了首位,接下来才是依次考察素材的选择……”

而“思文”里也提出同样的问题。

记者问:您以前说首要的问题是“珍罕”,而现在强调的是“思路”……

陈答:请您不要误会,不是说搞一部邮集,不需要花钱,便宜只是“麻婆豆腐”,最高到镀金奖,要想获得大镀金奖以上,就要投资……还想上台阶……如果思路(笔者:即主题)、表达(笔者:即展示)都很好的话,就要在邮品珍罕性上下功夫了。

这里所提到的“珍罕性”(笔者:也就是许多评审员念念不忘的“好东西”),为什么Morolli先生的报告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珍罕性半个字,“思文”里却婉转的又提了出来。记者问的很对。而答得更为巧妙,字里行间还是一个“思路”好,是在“珍罕性”的基础上的“好”。陈先生的妙答是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味道。

“方文”里还提到,好邮品要舍得投入。我反复说过,我在讲课中不强调珍罕性,绝不是鼓励大家少花钱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是说不能用珍罕性来决定一部专题邮集的其它方面,投入资金少的邮集,终究只是“麻婆豆腐”,虽然味道不错,但永远也代替不了“海鲜大餐”(笔者:这有可比性吗?真是一个典型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思维逻辑)。镀金奖以上的邮集,必须要靠“珍罕性”来支撑的。

这一大段表白才算说了真话,也道出了“贵族游戏”的真谛!和上面的记者问相对照,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吗?

既然把讨论集邮规则与“麻婆豆腐”相提并论,那就再看看“思文”上的一段文字吧。

记者问:陈先生,恕我直言,《她——在他的眼里》邮集中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天马行空”,随意性很大,特别是专题知识与展示的素材不搭界,比如在讲述女人为了美丽而做隆胸手术的故事时,展出的m88,仅仅是表现女人的头部及胸部的信息,并没有手术的信息等,这样的地方很多。另外同一种素材的反复使用,在您仅仅展示的40张贴片中,中国企业邮政金卡就使用了3枚,比利时的邮资片使用了4枚,日本邮资片使用了4枚,而在专题邮集中评价不高的、须谨慎使用的极限片也使用了4枚。

如此说来,这就是他自己在推荐自己的一部所谓的“海鲜大餐”?假如这部被他推荐的不是他自己的《她——在他的眼里》,而是一位刚入门的新手编的,在评审时还会去推荐它吗?还能说它是“海鲜大餐”吗?

举这样一个典范实例去证明,其所提出的“思路”的正确,实在不能让人所苟同。

Morolli先生之所以在报告里只字不提“珍罕性”,是因为它不是专题评审5个基本规则之一,而“主题”却永远是第一位的。

许多专家提出的“珍罕性”,说白了就是现在的竞赛级邮展上,评审的不是邮集的好坏,而是一个投资问题。投多大的资金,就评个多大的奖。花大价钱买一部“珍罕”的邮集,再参展,立马就能得到专家的“头衔”和评审员的“官职”。这就是投资的结果!作者:王善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