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图书出版热的冷思考

导读:内蒙古名笔康国文一篇《集邮图书出版热的冷思考》,道出了当前集邮图书出版热后的“虚火”过旺,并切实分析了“虚火”过旺之根结,开出了医治“虚火”的药方,可谓是精辟的阐述了当前国内集邮文献出版中的病症。该文被《集邮报》2011年4月9日第14期(总1801期)以“本报特稿”用头版全版刊发,足以体现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在此转载改文,供大家共飨!

最近有几件事让我很“纠结”。

第一件事是许多善于写文章的邮友都开始编印个人文集,或者编印邮报邮刊的合订本。其中也有一些邮友,多年坚持业余创作,虽然发表得不多,但并没有影响出书,甚至是砸锅卖铁也要出书。这让我的集邮文献财富幸福增加,作者的钤签本,经常攒得一摞一摞的。但也有尴尬,许多邮书根本无暇细细阅读,有时作者问及,便不得不赧颜解释。

第二件事是前一段时间,一位收藏集邮文献的邮友向我“大倒苦水”:说自己的集邮文献书架空间越来越紧张;说用于收藏集邮文献的费用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痛苦的是许多文献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是否收藏让自己很为难。这倒让我庆幸:因为自己没有受热心邮友“鼓励”,“紧跟时代步伐”,挤进出版所谓“集邮文集”的行列,给那些善良的邮友带来“藏不藏”与“读不读”的烦恼。

集邮图书到底有多少呢?据集邮文献学家黄剑波先生统计,从1950年至2002年,新中国正式出版的工具书类集邮图书约有100种,目录类约有130种,学术研究专著类约有150种,史料史话类约有100种,知识类读物约有400种,集邮投资类约有40种,总计约900多种,平均每年不到20种。而近几年集邮图书数量大幅增加,“2006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展出集邮文献387部,“南昌2008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展出集邮文献113部;“杭州2010中华全国集邮展览”有125部文献展品报名参展。当前,集邮文献极大丰富,敢于登堂入室者即有如此之多,那些隐居深闺的集邮文献肯定绝不只此数;而那些自费编印、没有书号的图书数量又有谁可以统计清楚呢?

集邮图书出版热“虚火”何在

邮书,大部分是邮学家、集邮名人长期积累的学术成果。一部部编校谨严、印制精美的集邮图书,雍容典雅,熠熠生辉,透着浓浓的书香,或具极大的历史文物价值和集邮文献研究价值,或以方便实用彰显出巨大的集邮学术价值,或因致力于集邮文化传承显示出藏用并备的特色。集邮图书大量出版,说明我国集邮创作、集邮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历史阶段。数十年来,集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生活,每位集邮者在集邮过程中记录下收藏的过程、品种和心情,会感到开心、宁静、惬意;把集邮过程中的不同侧面,用文字表达出来,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结集出书,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照图书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本质功能,巨大的现实反差让我们认识到:当前的集邮图书出版热其实很可能是一种“跟风”现象,由于具有非常浓重的“草根”特征,甚至水平良莠不齐、滥竽充数,我们从这种所谓的“繁华”背后,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堆堆华而不实的“虚火”。

其表征大约不外于此:

一是热衷写作,热衷投稿。文章是图书出版的基础,集邮图书出版“虚火”首先表现于邮文热发之“虚”。当前,一些集邮者似乎很乐意埋头苦创。探根究底,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在这些人心目中,始终认为文章由手写体变作铅印,就可“不朽”。于是许多邮人把文章迅速见报(哪怕是民间小报)当作目标,遍地撒种,辛勤耕作。在这一动机的导引之下,邮文写作如同“计件”生产,以数量取胜,创作时间缩短,质量要求降低,粗制滥造之“产品”增多。而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又为邮文“成品”的分流提供了便利。网络技术和电子邮件使成千上万的邮文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和相当低的经济支出下准确无误地流到各类邮报邮刊编辑手中。于是,邮文热发,并扩散而为集邮图书出版“虚火盛烧”。

二是邮文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平庸图书泛滥,此为火“虚”之根本表现。文章与图书,讲究“内容为王”。有人说,图书内容作为出版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应该是“高质量中的独份”、“高品格中的唯一”“珍品之上的珍品”。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如:有的热衷出文集,不论邮文质量如何,整合出版都沾沾自喜;有的重资料性轻研究性,深入探究不多,摘编邮识“倒灌”市场;有的为出书而出书,看重图书出版后所谓“集邮思想家”、“集邮理论家”、“集邮文学家”等等虚无的“光环”,甚至不惜举债而为;有的文章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内容上远离集邮实际、缺乏集邮情趣;有的个人观点少,“旧瓶装新酒”,东抄西借、拼拼凑凑,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集邮图书内容的同质化,造成平庸文献泛滥,高品质著作匮乏,能成为经典、传之后世的集邮图书更是少之又少。集邮图书如此疾风骤雨般地充斥市场,却是如此同质化。当我们站在前人浑厚的集邮文化之镜前,蓦然发现除了一些零乱的飞羽,自己身边空空荡荡,我们该何颜以对?

三是装帧豪华,价格虚高,助长了集邮文献的不良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集邮越来越热,刺激并形成了集邮图书出版、收藏的日益繁荣。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探究集邮图书出版的生产、流通、收藏诸环节,就会发现,集邮图书出版泡沫化现象严重,片面追求书号、印刷精美、厚书薄文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其结果是:市场接受度低,大量集邮图书在书店、图书馆上架困难;大部分作者赔本出书,自拥较大的“库存”,最后只好将书大量送人。据笔者了解,当前的多数集邮图书在印数、销售册数、回款率、库存率等图书评价指标方面都呈非良性状态。这是集邮界的悲哀,甚至成为集邮文献出版领域的顽疾,对于集邮事业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分页$$

集邮图书出版“虚火”为何如此旺烧

不容否认,大量导向正确、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学术严谨的优质集邮图书的出版,保证了我国集邮活动先进的文化方向。但大量平庸邮书的出版,也造成了图书出版收藏的混乱。集邮图书出版“虚火旺烧”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经济条件迅速提高和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之外,归纳起来,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从作者角度而言:平庸邮书的大量涌现,多因部分集邮者为了摆脱失落、重拾自信,想寻找一方天地,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有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社会资本以名誉、头衔为符号;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要想保障资本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占有作品、头衔、名誉、金钱等符号权力,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公认的、契约化的形式得到肯定和赞同。明显的事实是,集邮研究者很看重这些资本。参与了集邮活动,开始了集邮研究,就会在集邮学术领域有了一些见解,这时一些人往往会更加重视在精神生活领域得到肯定,因为这既是自我的重塑,也是莫大的荣誉。公开出版是人们对研究成果认同最直接和最普遍的方式,发表论文、出版图书,成果是沉甸甸、看得见的。因此,为了完成主体的确认感,出版图书文集自是集邮者意欲之事了。

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逐利是天经地义的事。企业研究市场,摸透了集邮者的心理。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于是,集邮者不幸成为各类出版商的“猎物”。近几年来,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承揽“个人文集”业务的印务交易平台,他们“急人所需”,勉励集邮者写书,“不用再担心出书难”;一些印书网甚至推出了“博客出书,一本起印”,鼓动大家把博客文章,整理出来印成文集,说是这样能“留下一生的铭记”;“印客”大量涌现,作者只需提供稿件,哪怕作品比较凌乱,甚至连目录都不用编写,因为他们“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完成排版、设计页眉页脚图案、编写页码等服务”。优质的服务背后还有优惠的价格,某家“印客”报价:大32开,彩色封面(覆膜,有勒口),每本书附赠1个塑封,2张精美书签,印费为黑白内页(页数×0.12元)+彩色内页(页数×0.8元)+装订金额(1本17.8元);12--15本9折;16--19本8.9折;20--30本8折;31--39本7.9折;40--49本7.7折;50本以上7折。16开价格:黑白内页(页数×0.2元)+彩色内页(页数×1.5元)+装订金额(1本17.8元)=印书总价。网印的便捷,对任何一个想出书的人都是“利好”,于是集邮作者自然一定要把作品拿去印刷,用不了多少钱,为什么不呢?

从写作发表形式而言:现代网络技术给集邮图书出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集邮博客是网络集邮时代的新宠儿,从明星到“草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博客大军之中,实现了抒情自由和言论挥洒的最大化生存。博客给集邮者以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之由原来被动的资讯接受者变成生产者,掌握了自主的话语权,拥有了“影响社会”的力量。博客蜂拥而起,博文极大丰富,一些热衷于写博客的集邮者,把博文作品印刷成邮文集供人阅读和珍藏,自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此外,对文献集邮热的错误理解也是集邮图书出版“虚火旺烧”的原因之一:随着集邮文献的不断升温,一方面,许多过去的珍罕集邮文献开始体现出自己的投资价值,价格走高,甚至有价无货、价高难寻——有一个资料说,我国文献集邮家陈志川的全部文献藏品至少价值10万元以上——这也激发了集邮者对集邮文献的追捧。另一方面,随着集邮展览在集邮文献方面的扩容,集邮文献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热捧。出版集邮书籍,是一件光荣而艰难的事情,对集邮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市场导向”影响下,集邮创作也出现了浮躁心态。前文所提集邮图书“同质化”严重的背后,是创作和出版的急功近利,正是因为许多作者为了追求文献早早生产、多多面世,而对精心写作、精深加工、久久为功不屑一顾,大量炮制幼稚浅薄的作品,才最终导致集邮图书精品匮乏。

如何降下集邮图书出版热产生的“虚火”

集邮图书出版热的狂潮至今还在疯狂肆虐。面对这样一股诡异的浪潮,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睿智的思维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笔者以为,首先应该端正自身创作态度。发表论文、出版图书可以体现集邮者本身的价值,但集邮者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生命的价值不能由一个维度定位,集邮者不能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困守于书本和文章之间。笔者以为:好书当有“修为之美”。这可以用两个人的话作为诠注。一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家陈子善说:“好书”应该是原创的而不是拼凑的;是独立思考的,有真情实感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虚假的;是至少受到同行关注,而不是获得这个大奖那个大奖却无人问津的;是经得起时间淘洗,而不只是一时畅销的;是装帧与内容相匹配的。笔者以为,作者想出书时,如果能够参考陈先生的标准,那么他的图书当不在“虚火”之列。二是作家朱文颖说:关于好书,首要的条件是陌生感。读者最幸福的时刻是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集邮作者如果能让读者从你的书里读到了许多不知道、未感悟的东西,也应该算是著作的成功。为此,作者恐怕得耐住寂寞,减少功利,要重视著作的指导作用、文化熏染作用、增知益智作用,要在文章内容的深度、广度、宽度、高度、厚度诸方面下功夫。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程度和思想价值具备的精品。

其次,“虚火”降温需要从规范图书市场做起。图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它们是文化的魂、民族的根;图书出版是创造性的高智慧劳动,任何浮躁与浮华、肤浅与喧嚣都与繁荣无缘。新闻出版总署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曾按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刷质量和图书出版格式五个方面对图书的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但是,近年来“印客”类网站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快捷地提供异地、远程、个性化印刷产品,使装帧设计质量、印刷质量得到迅速提高,但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却严重滑坡。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即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印客”类网站在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时,不得接受无出版单位、书刊号和内部资料准印证号的个人文集、“博客”书等业务。禁止印刷非法出版物,实际上正是基于对此现象的担忧。

此外,“虚火”降温也需要“火眼金睛”和清醒的头脑。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纸介出版物已开始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世界正从“平阅读传统”向“屏阅读时代”转型,“影像化的多媒体”、“卡片式的微文本”解构和重构着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平面媒介,互联网、手机和个人终端等电子文本将全方位冲击传统文本。在屏阅读发展趋势中,整个书业正在失去对变化中的受众及阅读新需求的敏感性,我们这些始终站在时尚前沿的集邮者还有什么理由固守“铅印”虚荣、向市场大肆投放本非优质的“著作”呢?

当今,集邮文献的出版发行空前兴旺,这是集邮活动蓬勃开展、集邮文化繁荣昌盛的结果——这是不容否定的!本文宗旨,亦非对集邮创作予以“全盘打击”和“彻底否定”。市场会象“淬火炉”一样,淬出符合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秀之作。那些优秀的作品、优质的图书永远会放射出熠熠的先进文化之光。然而,市场毕竟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集邮图书出版在浮华的喧嚣中热闹异常:看似一派繁荣背后,但难掩精品匮乏的尴尬;创作队伍增加,却缺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很客观,但又非解不开的“死结”。出版商和作者如果能够多些理性和冷静思考,坚守文化主体意识、选题创新意识、精品经营意识,不是在市场大潮中打捞文化的泥沙,而是披沙拣金,自觉亲近滋润心灵、净化人生的耐读之作,收复“失地”,就一定能够降下“虚火”,使集邮文化充分发挥引导集邮者、教育集邮者、推动集邮事业发展的功能。作者:康国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