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梅兰竹菊》m88原地信息

9月发行《梅兰竹菊》m88原地信息:

梅的主图是扬州八怪“金农”的〔画梅画册〕,收藏原地北京故宫

金农(1687—1764),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苦耶居士、荆蛮民等。在金农的画册中,可以看到各类题材的作品,花卉、人物、佛像、山水等等,皆有一种出人意表的奇古之气。

金农画梅,香枝密蕊,风神绰约,满幅淋漓,清气袭人,一笔圈花,别有雅韵。这是与王冕一脉相承而略有变化的梅花,也是人格化的梅花,画家用它来乞米度日,试看他在墨梅画幅上的题诗:

蜀僧书来日之昨,先问梅花后问鹤。

野梅瘦鹤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脚。

腰脚不利尝闭门,闭门便是罗浮村。

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

画梅乞米寻常事,那得高流送米玉。

我意长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

另一画面——满园梅花浪漫地绽放,柴扉洞开,不见赏花人,凋谢的梅花与尘埃为伍,在画的右侧,作者用他独创的“漆书”题着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寄人篱下。”令人动容。

兰的主图是〔芥子园画谱〕,原地上海的石门二路邮局〔影印出版地〕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书。

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也是通过临摹《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竹的主图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兰竹画册〕,创作原地是扬州

郑板桥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有“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菊的主图是扬州八怪李方膺的〔菊石图〕,现存北京炎黄艺术馆,收藏原地北京亚运

《菊石图》是中国清代画家李方膺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立轴,纸本墨笔,纵171.5厘米,横4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菊石图》中以浓淡墨彩描绘出石柱的挺拔、坚实;淡墨勾写菊花,以石青略点叶面。笔力疾劲,不拘成法。写出菊花凌霜傲寒的高风亮节。笔法纵逸,简括传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