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中国的鸟类m88少

我是一个观鸟爱好者,也是一个鸟类专题的集邮者。不知道鸟类专题的集邮者中还有没有我这样双重身份的?也许是我还没有遇到,鸟会里倒有几位曾集邮的,但他们现在完全不集了,更不会编邮集。一直想找到一位两方面都谈得来的朋友却寻不到,遇不着。

     我对组集的态度就是玩玩儿,当然能玩出名堂最好,没有名堂就享受过程。自认为对集邮的悟性比之观鸟要高。在去年洛阳世展前,我的集邮其实是停顿的,一直没怎么搞。因为我兴趣太多,常常去忙别的。后来在博客上认识了施友,也是因为讨论某个集邮问题,可能是爱研究的毛病吧,就此又开始集邮了。

参观完洛展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组集是怎么一回事。我看到了以类传统研究方式的《世界童子军》专题,开始不理解,而后来恍然大悟。世界高奖的作者游弋于古典和邮政史上以及集邮规则上的灵活程度远不是中国作者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可以说中国作者是为规则服务的,而对世界高奖作者而言规则是为他们服务的。这也难怪,集邮本身发自欧美。古典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更是信手拈来,加之语言没有障碍,所以集邮知识也可以写得相当自信。对于很多欧美参展者来说,兴趣是第一位,获奖只是结果,而专题知识一定要靠谱。我看了那部《鸟,如何辨识它们》和《鸽子》,可惜因为去的晚,当时已不让拍照,只偷拍了几页,不过基本上可以看到,他们的鸟类知识还是基本正确的,但远不如《大洋洲鸟类》那样专业味十足。可以看到这两部邮集,普通对鸟类稍有了解甚至不了解的人也能看得很清楚,这是他们的优点。我看到了几位评委,只在这些展框停留片刻,便用笔记下一些数字。而且他们停留的展框前一定有“明星素材”,而不是因为对专题知识的叙述上有疑问。我在想他们到底评价的是什么?

我曾看过国内的几部鸟集,有甚沾金者,依我的井底浅见,这些集子比国外的差的不是一点,而且根本的理念就不对,集邮知识尚不说,专题知识太小儿科,自己完全没有研究,都是网上抄来的资料,还有以讹传讹的。我当时组集这部《鹭科鸟类的辨识》就是源自某些邮集连鹤、鹭、鹳都分不清的事实。

洛展上我看传统和邮政史的时间比看专题还要长,我对这些古典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在我看来搞一部专题似乎太容易了,只要有好的纲要,只要有相当的财力,很快便可成集。不象古典展品,一直在挑战自己的各方面极限。拿高奖难之又难,但其乐趣是一种古典的集邮冲动,如陈酒的滋味。

言归正传,鸟集其实集起来似乎可以很容易,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很快可以组上一部高奖邮集,象洛展的这部《鸟,如何辨识它》,汇集了各路明星素材,因为不用分鸟种,只要是鸟的素材都可以上,只要你有钱买,鸟的东西数量还是庞大的,所以说这个题目是相当聪明的,我认为它比集“灯塔”等要容易的多,而且专题知识可以泛泛而谈。而“鸽子”就相对难的多。

因为对于确定的某种鸟而言,组集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古典邮品不是少就是贵,比如雉科,本来是个好题目,但比如印度的孔雀图的,想要找到也不容易。“雁行目”搞个五框其实也不错,但你敢集吗?黑天鹅票你有吗?用蓝天鹅代替?“鹰”有前作了,专题知识容易突破,而珍罕要钱,况且你真正分的清古典m88上是哪种“鹰”吗?“双头鹰”也算“鹰”?“鸣禽”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题,但有几个人能分清楚“鹟”和“鸲”还有“鸫”。m88尚有目录可寻,邮政用品上的描绘又何处解释,按邮商的描述照抄?(国内邮商们对鸟的描述准确率依我之见不到十分之一)。按鸟种集又不讨巧,又困难,又不能少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选择,也不敢选择。

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们的集子都在泛泛地讲鸟,用一个很广大的题目掩盖专题知识的缺乏,他们认为评委也与他们一样应该对鸟类知识知之甚少。这样在国内也许是可以的,甚至可能获高奖。不过前题是要用上一些明星素材。但我认为在国外,应该不行。在国外,“鸟”仍是几大流行专题之一,观鸟也一直是欧美流行的休闲活动,所以懂鸟集鸟的人相当多。最好的例子就是拉格.达缅,正因为有了他,现在的鸟集(以前的不算),想入他的法眼估计相当困难。(但能上世展的邮集不一定能上国展)。虽然我认为鸟集就算大题目,也应该要有研究,应该真正对鸟类知识进行研究,应该学一些鸟类学,学一些分类学的东西,这样才能驾驭自己的题材的,才能自信地使用素材。但是这么复杂,不是真正喜欢鸟的人几个愿意去做?当然我认为只想在国内玩玩的完全可以不管这一套。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鸟集少,是因为中国既懂鸟又集邮的人太少,当然想组鸟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来源:鹳看秋月春风http://blog.sina.com.cn/xianstork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