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m88的原地在哪里?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m88于2010年8月16日发行。史学家都认为牛郎织女这个爱情传说出自《诗经·小雅·大东》,此为牛郎织女神话之雏形,至汉代《新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到了南朝梁殷芸的《老说·月令狭义·七月令》,则牛郎织女传说的梗概即详备于斯了。历代口耳相传,在传播中又不断丰富添加、修正,逐步演化成现今远近闻名、妇孺皆知的爱情故事。 
    有专家认为,《诗经》中有关织女和牵牛星宿的记载,是从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形态发展而来的。据考证,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有了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织女传说和当地的山川河流、村落姓氏相结合,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附着于沂源县具体古迹的解释性传说:“银河被认为是沂河的谐音,沂河右岸燕崖上有织女洞,左岸又有牛郎官庄隔河相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赵逊和国内外多位著名民俗学者曾到河北省邢台市进行踏勘考察,确认该市东部的天河山为牛郎织女传说原生地。天河山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人文遗迹。天河梁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传说的内容命名,如牛郎峪和相传是织女洗澡地的南天池村等。有专家学者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位置是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晋冀交界处,即山西省和顺县境内松烟镇牛郎峪、南天池一带的天河山。

河南省南阳市的牛郎织女传说于2008年8月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中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此石的右边是牛郎执鞭牵牛,从体态、神态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此石左下角的织女呈坐状,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在南阳的牛郎织女传说中,这小两口在历史上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阳人。牛郎是南阳城西10公里桑庄人,织女是城南10公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织女私自嫁给了牛郎,织女家人发现后把他们拆散了。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牛郎庄。如今一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的夜里,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还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不过,河南省平顶山市却有着与南阳不同的牛郎织女传说。在该市的鲁山县,牛郎的姓名变成了孙守义,织女的原型则叫九妹,当地还有牛郎洞、九妹潭等历史遗存,千百年来一直有祭奠牛郎织女的风俗,并且还曾获得“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命名。

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南面的黎明村附近有条小河,河上现存一座古桥的两个桥墩和一块石板。石板侧面可见“黄姑塘桥”、“道光十五年”等字样。“黄姑塘桥”东北面有一处厂房,宋朝的时候这里建造的是牛郎织女庙,因为“黄姑”是“牛郎”(牵牛星)的别称,所以这座庙又被称为“黄姑庙”。南宋龚明之的《中吴记闻》与范成大的《吴郡志》上,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村)”的记载。

今年8月,湖北省老河口市举办了“中国老河口首届七夕文化研讨会”,该省的专家们提出,牛郎织女相会地点——天河口即是老河口市。理由是,历史资料显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而老河口市境内的牛头山、牛王庙等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遗迹,属“汉水文化”。书面依据是《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汉”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国风·周南·汉广》文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在湖北襄樊地区(老河口市在襄樊市境内),有从夏朝流传至今的“七夕·穿天节”的习俗。

陕西省兴平市则认为该市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区。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董永,在该市北环路的北门外尚存遇仙桥;遇仙桥西北曾有双冢,人称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在兴平民间,不仅广泛流传有牛郎织女故事,兴平还有人文景观遇仙桥、双冢、汉槐、仙女湖等。当地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巧节、七仙女庙会等民俗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可谓多矣!笔者期待更多的邮友、学者来争鸣。作者:姜毅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