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中国航海日和郑和下西洋

2010年7月1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中国航海日》纪念m881套1枚。中国航海日起源何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37个国家,总行程10万余里,他与苏州太仓有着怎样的关联?

“中国航海日”诞生于2005年4月。当时,国务院根据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决定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从此以后,每年的7月11日便成为“中国航海日”,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祖先来自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为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30万大军南征,年仅11岁的郑和战乱中被俘,在军中充做秀童。云南平定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宁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被提升为内宫监太监。1404年永乐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因劳累过度,于宜德八年(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终年62岁。

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中国对外交往的杰出代表,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趋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初次奉使出洋。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这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此行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及旧港等国家和地区,于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

第二次奉使,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明史》记载:“永乐五年九月癸亥(即九月十三日),郑和复使西洋。”又,明实录载:“九月乙卯(即初五),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经历之地较前次大为增多,计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加异勒等国。回国日期是在永乐七年夏末。

第三次奉使是在永乐七年九月。据《星槎胜览》云:“永乐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此次所历国家,据《明实录》载:“……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把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其还京日期则为“永乐九年六月乙巳(即十六日)。”

第四次奉使,据《明实录》称:“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綵绢等物有差。”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为永乐十一年。可知前述十年十一月,乃奉使日期,出国之期则在次年。郑和为此次出使,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据《禅寺记》云:“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可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据此可以断定,第四次出使开洋之期当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此行通译,除哈三外,尚有马欢随行。据其所著《瀛涯胜览》卷首序云:“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据马欢云,此行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八十四员百户四百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两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余丁两名,正使太监七员,监丞五员,小监十员,内官。内史五十三员。”统计数目间有不合,然亦可见其规模之大。

据马欢记云,此行历占城、阇婆、三佛齐、五屿、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大宛、米息等地。惟近人冯承均则谓:“是役也,郑和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且抵非洲东岸麻林(Melinde)、木骨都束(Mogedonu)、不剌哇(Blawa)等国。”此盖据《明实录》所载入贡诸国而推断者。因此诸国前此与明王朝俱不通音向,郑和于是于是役使至其地,乃知有中国,故相率来朝也。至其还京日期,则在永乐十三年七月。

据《明史》记载,第五次奉使之期,“在(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刘家港通番事迹碑》云:“永乐十五岁,统领舟师往西域,……”另据《泉州行香碑》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可见,第五次出使的开洋日期当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此役费信、马欢俱未往,别有僧人胜惠偕行。这次航行,先要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由近及远,一般先到占城,然后到爪哇,以此经旧港、满剌加、彭亨,到苏门答剌、南巫里。转向西航至锡兰,而达柯枝,然后到古里。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又南下入阿拉伯海,而至剌撒、阿丹,由阿丹过曼德海峡,而抵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东非国家。再由麻林东航,横渡印度洋,经由溜山、锡兰、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地回国。回归日期为:“(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即1419年8月17日),郑和还。”

第六次下西洋的日期,据一些学者认为应在永乐十九年春,于永乐二十八年八月返回。所经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暹罗、锡兰、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天方。这次出使的随从人员,有孔和卜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又专程去旧港一次,命施进卿之女施二姐袭宣威使之职。

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在郑和船队停航的五、六年间,原来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大多数已同中国断了来往,不知道宣德皇帝已“君临万邦”,若不首先将中国“纪元宣德”的消息通知“万邦”,那朱瞻基自称“君临万邦”就不仅是一句空话,而且显得滑稽可笑了。所以,作为宣德朝首次派往海外诸国的外交使团,郑和一行每到一国,都要先把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交待清楚。

郑和第七次出使的时间是宣德六年十二月(1932年1月),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此次下西洋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不幸的是,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郑和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东市庙前街的天妃宫内。天妃宫旧名灵慈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起航,必先率舟师在此进香祈佑。宣德六年(1431年)在此立“通番事迹碑”。1985年重修寝殿,并辟天妃宫为郑和纪念馆。馆内有郑和彩塑坐像,绘有明代太仓和刘家港情景的磨漆画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文物史料。其中珍贵文物有周闻夫妇墓志铭两块,上记有随郑和出洋的太仓武官周闻五次出海往返年月和所达国家。

“天妃宫”又称“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地处浏河镇迎福桥西侧,面对老浏河。该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几经修葺,至郑和下西洋浏河口成为船队出海港口时,得以扩建。1843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重修天妃宫。现存的天妃宫后殿为清代所建。殿有两层,高十余米,楠木梁柱,气势轩昂;建筑的门楣等部分精雕细刻着“海浪托日”、“巨龙戏水”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天妃宫占地面积为40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鉴于特有的历史属性,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下西洋580周年

1985年7月1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m881套4枚,分别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m88

2005年6月28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m881套3枚和小型张1枚,分别为郑和像、睦邻友好和科学航海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小型张

来源:澹台湖畔人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ntaihupanrenji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