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品读集邮报刊

集邮者对于集邮报刊的感情很深,因为集邮报刊是集邮者的老师、挚友。但对集邮报刊的品与读,个人有个人的见解。

相信朋友们都有读书的习惯,但有些书读过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淡忘了,但集邮类的报刊书籍恰恰相反,有可能那些数据资料会过时,但记录集邮发展的过程,集邮的方式、集邮过程中的苦辣酸甜却永远不过时。

看《中国集邮报》,一周两张,有时候觉得没有看头,最快的一分钟看完整期报纸;有时候却要花费很长时间,比如第41期,头版“六一少年儿童的集邮节”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在六一期间配合新m88发行而举办的各项活动;二版“春浓邮事迷人眼图文力求更出彩”,感受范征南秘书长的文采;三版“各地航讯”了解各地的邮事动态;4版封片简戳领略集邮专家们的独到见解;5版品“玉渊邮潭”、读“方寸邮话”;6版的文献集邮中的“说书吧”很有意思;7版邮展殿堂为编组邮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8版可以感受收藏世界的奇妙。

不知从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看书喜欢倒着看,包括杂志。也许是巧合,《上海集邮》的编辑寄语恰恰就在杂志的最后一页,文字不长,耐人寻味,“中国欢呼”、“上海开怀”足以看出编辑们的独具匠心。胡不为先生的“文革串联之行”以11枚明信片,记录了发生在46天的串联故事,道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追求,这无意中保存下来的11枚明信片,不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和缩影吗?正如作者所讲:睹物思情,通过明信片的往事回忆,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社会稳定、生活安康。拜读《美国节庆m88是否涛声依旧》知道了美国邮政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早已是昨日黄花,邮政的财政状况也是江河日下,2009年净亏损38亿元,关闭邮政网点413所,减少工作57000份,停止建设新的邮政设施,冻结招募新员工,而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美国节庆m88也已经不再涛声依旧了。是否对于中国邮政那些只是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在实际工作中瞎折腾的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有所触动?是否要考虑百万邮政员工的吃饭问题,中国邮政的发展问题呢?看连载的《塔》、《京剧角色的穿戴和体貌动作》和有关毛主席诗词的文章,就是一次游览、学习。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有关世博会的文章自然是少不了,这是集邮者的盛宴,慢慢品尝。

由于地处小城,一些刊物到的比较晚,比如这本迟到3个月的《集邮》第15期增刊。翻开《集邮》增刊15期,犹如打开了一瓶陈年老酒,不过这瓶酒年代好久远,窖藏55年。可以这样说,这期增刊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集邮》55年的回顾与眷恋,包括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和所有插页,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集邮》杂志的封面,亲切之情油然而生,说他熟悉,因为许多杂志我见过并且拥有它,说它陌生,因为这是第一次见到那些传说中老期刊。尽管我钟情于这些《集邮》杂志,但第一个时期的杂志真的是第一次见到,我从参加工作后开始订阅《集邮》杂志,也有25年了,在邮友的帮助下,配齐了1980年复刊后至1984年所缺的《集邮》,尽管我没有那些夹赠品,但我已经很知足,因为复刊后的《集邮》杂志我都有了,包括15期增刊。这些杂志伴随我走过了人生中最美丽的25年,他就是我集邮路上照亮我前行的灯。尽管我不太喜欢现在的《集邮》杂志,但还在坚持着订阅,因为舍不下对《集邮》的那份情感。

“品”者,玩味也;“读”者,见其字念其声。对于集邮刊物,要学会品读,并从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加以用之,这应该是集邮书刊的最大贡献吧!来源:闻锺http://blog.sina.com.cn/space200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