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以佛结缘,延续情谊 中印两国传承友谊的“特殊礼物”

在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内,有块印度总统帕蒂尔题献的碑文,上面镌刻着“印度风格佛殿,来自印度的礼物,印中人民友谊的象征”。回顾印度风格佛殿的建造过程,处处体现着中印之间的友好交往。

缘起——以佛结缘,中印两国领导人决定在两国分别建造印度风格佛殿和玄奘纪念堂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遣使者赴西域拜求佛法,路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使者邀请下,两位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

两位高僧来到洛阳后,汉明帝敕令在国都洛阳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让两位高僧在此翻译佛经,传播佛学。

从此,佛学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以佛结缘,中印两国也展开了频繁的友好往来。

公元631年,32岁的玄奘来到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参学佛教经典,凭借其超常智慧和坚韧获得了巨大成就,也赢得了当地僧众的尊重。

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代表中国政府捐资30万元在那烂陀寺近旁建造玄奘纪念堂,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亲自选定堂址。由于各种原因,玄奘纪念堂建设工程曾一度中断,随着近年中印两国加强友好来往,玄奘纪念堂已经建成开放。

1993年9月18日,印度时任总理拉奥在我国访问期间,专程来到洛阳,参观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故里等地。洛阳以及白马寺在中印友好交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3年6月25日,白马寺再次接待了来自印度的尊贵客人,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北京结束外事活动后,专程来洛参访龙门石窟、白马寺。

白马寺与印度独特的佛教文化历史渊源,引起瓦杰帕伊总理的浓厚兴趣,同时受白马寺泰式佛殿启发,瓦杰帕伊总理产生了在白马寺建造一座印度风格佛殿的想法。

“如果印度方面能在白马寺建造印度风格佛殿,这对加深中印友谊、提升洛阳和白马寺影响力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市宗教局有关负责人回忆说,他们当即和市外事办等部门一起与印度驻华使馆进行接触、洽谈,并向国家外交部、宗教局等请示,并很快得到同意的批示。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应印度共和国总理辛格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同辛格总理正式签订了《印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声明》。根据《联合声明》,两国政府签订了《印度在中国洛阳白马寺院西侧建造印度风格佛殿的备忘录》。

《备忘录》提出:白马寺负责在其西侧提供土地用于建设印度风格佛殿,并负责佛殿的建设;印方负责提供建筑方案,并提供建设资金,同时提供佛像及佛殿内所需的其他佛事配套设施。

建造——传承友谊,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促成印度风格佛殿建成开放

2005年6月,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等来洛,实地考察白马寺,并和我市具体协商建造印度风格佛殿有关事宜。同年11月,印度政府也派出佛殿设计专家到白马寺考察,并确定建设相关事宜。

2006年4月26日,白马寺内梵音悠扬、彩球高悬,充满了喜庆气氛,当天印度风格佛殿正式奠基。在奠基仪式上,市领导要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程,把佛殿建成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建成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标志性建筑,为中印两国的友谊作出新贡献。

在中印双方共同推动下,印度风格佛殿建造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12月中旬,印度风格佛殿主体工程竣工;次年7月2日,由印度政府提供的佛殿内外部装饰需用的第一车石材运抵施工现场;2008年8月3日,白马寺僧众在施工现场举行了奉置主佛像的佛事活动后,进行佛殿佛像安装工程……

在佛殿建设过程中,印方成立了高规格的专门委员会负责佛殿建设工作,并多次派印度设计专家到施工现场,指导和帮助工程建设。

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告诉我们,为进一步做好佛殿外部环境整治工作,我市启动了印度风格佛殿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省政府也将该项目列为重点工程,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最终促成了印度风格佛殿早日建成开放。

交流——方寸留情,白马寺和印度大菩提寺在洛阳携手登上“国家名片”

2008年11月30日,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工程圆满完工,为中印两国世代友好开启了新篇章。

2008年6月,中印两国还在佛殿建造过程中,联合在白马寺举行《白马寺与大菩提寺》特种m88首发仪式。这是中印两国首次联合发行的有关佛教题材的m88,这套m88选取了中国佛教发源地白马寺和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大菩提寺为内容,图案则由两国艺术家共同设计完成。

据介绍,大菩提寺在印度有“佛源”之称,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而兴建的,是印度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公元七世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游历印度时曾到过大菩提寺,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市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说,白马寺和印度大菩提寺携手登上“国家名片”的创意,也来源于印度风格佛殿的建造,借助中印两国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机遇,两国联合发行了这套m88。

毫无疑问,这套m88的发行,也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一件盛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