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8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m881套2枚和小型张1枚,分别为杏坛讲学、周游列国和孔子像;2000年11月1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中国古代思想家》纪念m881套6枚,分别为孔子(见图)、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仲尼。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广招门徒,首创私人讲学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名贯古今、蜚声中外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我国2000多年,被尊崇为圣人。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祭孔大典于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35 ,山东省曲阜市申报。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